锂电池组发热失控原因和热失控过程
来源:3499拉斯维加斯 日期:2019-07-30 10:17 浏览量:次
锂电池组发热失控原因和热失控过程。热失控是锂离子电池最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之一,热失控会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起火、爆炸,严重威胁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电池的安全性和锂电池组的设计、滥用条件有很大关系。下面就介绍一下锂电池组发热失控原因和热失控过程。
锂电池组发热失控原因
动力电池工作后是必然要发热的,常态下是可控的,但是非常态下会失控。如果失控,必然会发生火灾。技术上必须要搞清楚,对失控原因分析是必须的。归纳起来,有内、外2个方面的基本原因:
(1)外因:过充电触发热失控、外力导致热失控、过热触发热失控;
(2)内因:电池内部短路触发热失控。
参与“热失控”反应的是锂电池中的氧化钴化学物。加热这种化学物达到一定温度,它就开始自发热,然后发展成起火和爆炸。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有机电解液释放压力会导致电池破裂。如果暴露在高温环境下,或者是遇到火花,它也有可能会燃烧。
从本质上而言,“热失控”是一个能量正反馈循环过程:升高的温度会导致系统变热,系统变热升高温度,这又反过来又让系统变得更热。热失控是很常见的现象,从混凝土养护到恒星爆炸,都有可能会出现热失控。
热失控现象及其强度与锂电池组的大小、配置和电池单元的数量有关。小型锂电池组只有几个锂电池单元,所以热失控从有问题的电池单元传播到其他单元的机会相对较低。而波音787巨大的电池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:它们装在密封的金属盒里,不能排放余热,当一个电池单元热到足以点燃电解质时,其余的电池单元就会迅速跟进。
电池充电时,金属锂的表面沉积非常容易聚结成枝杈状锂枝晶,从而刺穿隔膜,造成正负极直接短路。而且,金属锂非常活泼,可直接和电解液反应放热,其熔点又很低,即使表面金属锂枝晶没有刺穿隔膜,只要温度稍高,金属锂就会溶解,从而引发短路。材料发生氧化还原热反应的温度越高,表明其氧化能力越弱,正极材料的氧化能力越强,发生反应就越剧烈,也越容易引发安全事故。
动力电池是能源系统,工作一定会发热。要保障绝对安全,必须从工程上,有可靠技术来保障它的发热是可控的。
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
电池热失控都是由于电池的生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,且热量大量累积而未及时散发出去所引起的。从本质上而言,“热失控”是一个能量正反馈循环过程:升高的温度会导致系统变热,系统变热后温度升高,又反过来让系统变得更热。不严格的划分,电池热失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第1阶段:电池内部热失控阶段
由于内部短路、外部加热,或者电池自身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自身发热,使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90℃~100℃左右,锂盐LiPF6开始分解;对于充电状态的碳负极化学活性非常高,接近金属锂,在高温下表面的SEI膜分解,嵌入石墨的锂离子与电解液、黏结剂会发生反应,进一步把电池温度推高到150℃,此温度下又有新的剧烈放热反应发生,例如电解质大量分解,生成PF5,PF5进一步催化有机溶剂发生分解反应等。
第2阶段:电池鼓包阶段
电池温度达到200℃之上时,正极材料分解,释放出大量热和气体,持续升温。250-350℃嵌锂态负极开始与电解液发生反应。
第3阶段:电池热失控,爆炸失效阶段
在反应发生过程中,充电态正极材料开始发生剧烈分解反应,电解液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,释放出大量的热,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,电池发生燃烧爆炸。
电池热失控的预测
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KrishnaShah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进行了分析,并建立了一套锂电池组热失控的预测机制,对于锂电池的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。相关研究显示,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主要由一下反应组成:SEI膜分解,电解液和粘结剂发生反应,电解液和正极活性物质发生分解。
影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,一个是电池内部的产热速率,另外一个是锂离子电池的散热速率。传统的热分析工具,一般假设锂离子电池的产热在整个体积内是均匀的,因此这些工具分析认为热失控与电池的热导率无关,这与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中的情况是不同的,因此预测结果也是不准确的。研究显示,即使在26650电池内部也存在这很大的热梯度,因此传统的方法和工具无法来准确预测电池内部和外部的热状态。
总之,在热失控扩展和抑制方面,研发人员要从安全保护设计和电池管理两个方面着手。无论锂电池组的大小都需要定期保养以延长其寿命,所有的锂离子电池组通常都应该每36个月左右就更换一次。而且,每当电量降到20%的时候,你就应该对它进行充电,过度放电会损坏锂电池,从而增加“热失控”及其他事故的可能性。